源远流长:美中教育机构与北京大学30年来的真诚合作--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李国斌

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源远流长:美中教育机构与北京大学30年来的真诚合作--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李国斌

源远流长:美中教育机构与北京大学30年来的真诚合作

 

北京大学   李国斌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在这榴花映日,山河染碧的孟夏时节,我们迎来了美中教育机构在华服务三十周年庆典。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历史时刻,也是回顾我们与美中教育机构合作发展历程,彰显美中教育机构在华服务三十年来的累累硕果,昭示我们合作事业光辉前景的重要时刻。

北京大学作为美中教育机构在华服务的重要合作伙伴,曾共同经历了时代风雨的洗礼,见证了美中教育机构在华服务三十年来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并在相互支持、默契配合、共同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不断密切了双方的合作关系,加强了合作纽带,从而把这一国际合作项目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实现了新的发展。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之初,北京大学迎来了第一批心系祖国的美籍华裔人士访问团。创立于美国洛杉矶的美中教育机构总裁余国良博士和彭永宁博士等是这一访问团的主体成员。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季羡林先生、副教务长的夏自强先生盛情接待了访问团一行,并陪同余国良、彭永宁博士等参观了北大校园,向访问团一行介绍了北京大学事业发展情况,探讨了与美中教育机构合作的相关事宜。美中教育机构是一个由在美爱国华裔人士共同组织的非盈利性机构,她致力于中美民间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服务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发展的宗旨,与北京大学不谋而合,并由此拉开了该机构与北京大学长期合作的序幕,肇始了美中教育机构30年来在华服务的发端。

 

预备出国人员英语培训班:美中教育机构与北京大学合作的第一个项目

早在余国良博士访问北京大学的1981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初春的发展时期。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拂动之下,社会各业都处于蓄势待发,百业待举的态势之中。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展现出了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局面。敞开大门,引进前卫的思想、理念、科技成果和手段是社会各界的普遍愿望。面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广泛需求,初次踏上祖国大陆的余国良博士等并没有急于发展经济类的合作项目,而是把关注的目光直接投向了教育事业。在季羡林先生等探询其可以开展哪些合作的意向时,余国良博士等不假加思索地回问,“中国的文教事业需要什么?北大急需什么?”两句朴实无华的询问,字里行间却透出了这些爱国华裔人士的拳拳赤子之心,同时也将美中教育机构服务于祖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尊重合作者的发展愿望和需求,以及“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精神表述的淋漓尽致。就是在这种轻松、默契、和谐的气氛中,双方酝酿了开展英语培训、推动中国英语教育水平提高的合作方案。同时确定,美中教育机构以北京大学教育资源优势为依托,在北京大学设立英语培训中心,并逐渐向全国辐射。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对外交流合作的扩大,各行各业都对英语人才提出了广泛需求。“文革”前非英语专业教育对英语重视程度不够以及“文革”十年的耽误等因素的影响,使北京大学即将外派的访问学者、研修和留学人员都面临着英语(特别是英语口语、听力)能力需要迅速提高的问题。适应这一需求的提出,以余国良博士为首的美中教育机构迅速以招募志愿者的方式在美组织了一批优秀的美籍英语教师,在参考中国一些教育专家意见的前提下,制定了周密的教学计划,设计了全新的教育方案,提供了先进的教学设备,因地制宜地选择编辑了培训教材,从而为培训班的开办做了浩繁而充分的准备工作。1982年,美中教育机构举办的预备出国人员英语培训班在北京大学开班。作为美中教育机构在华设立的第一个固定的培训基地,北京大学自此便成为美中教育机构的忠诚合作伙伴,并伴随着美中教育机构的在华服务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出国人员英语口语培训班也作为美中教育机构的品牌项目,迅速在全国得以推广和发展。迄今为止,以出国人员和有志于英语交流人员为对象的英语培训班已在多所高校及部分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举办了几百期,数以万计的大学教授、中等学校教师、企事业单位科技人员、政府高级管理人员、社会工作者接受了这一培训。仅在北京大学,接受该班培训的教职工就达两千人之众!这一培训项目不仅提高了北京大学教师的英语水平和英语表达能力,而且有效地缓解了改革开放初期英语交流人才缺乏的矛盾,解决了当时出国人员亟待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燃眉之急。同时,也为美中教育机构践行其宗旨,实现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理想趟开了新的道路并展现了光辉的发展前景。

高等教育的评估:深度合作的成功典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北京大学与美中教育机构的合作也不断向纵深发展。1985年我国的改革开放全面展开,高等教育改革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适应教育改革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研究国际高教评估的新进展、新理论,改革高等教育评价机制和方式,建立新型的、国际化的评估体系的工作又一次被提到高教改革的议事日程。美中教育机构总裁余国良博士等以敏锐的目光,充分注意到了这一改革发展动向,并欣然接受北京大学方面的提议,把高等教育评估研究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与北京大学合作的新项目纳入美中教育机构的视野范畴。时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教育评估室主任兼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室副主任的周起钊教授和余国良博士主导了这一工作的全过程,美中教育机构和北京大学全力推动了这一工作的不断展开,并为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国际化发展开辟了新的通道,架起了新的桥梁。

经过紧张的筹备,1987年夏天,美中教育机构与北京大学在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一次美中高等教育评估研讨会。30多所国内大学应邀出席了此次研讨会,美中教育机构组织的以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 主席DrBob Andringa 为首的十几位美方专家出席了研讨会,并就高等教育评估领域的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及中美两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现状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和交流。研讨会的成功举办,首开了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与国际接轨的历史先河,推动了高等教育评估全球范围内的沟通与交流。此后,高等教育评估的国际交流、研讨迅速展开,北京大学与美中教育机构在该领域的合作也作为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一直延续了十几年并演变成为国际间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的成功模式。1990年美中教育机构和北京大学一起又以北京为主会场,上海、武汉为分会场分地研讨的方式召开了第二次中美高等教育评估研讨会。150所大学参加了会议,英国、加拿大、香港的一些代表也参加了会议。此后,这一国际合作项目即被列入中国国家外事工作计划。时任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的王冀生先生在《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一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143页)曾如是说:“19915月,经中国国家教委国际合作司批准,将美中教育机构总裁、美籍华人余国良先生和中国北京大学周起钊、北京师范大学胡祖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建钺、国家教委高教司王冀生等共同开展的‘环太平洋地区、国家高等教育评估的合作交流’课题列入了中国外事活动计划。” 1993年第三次高等教育评估国际研讨会在美国的夏威夷举行,来自中国大陆、美国、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香港等国家或地区的2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的内容也更加丰富,研讨的问题也更加广泛和深入,高等教育评估的国际交流合作氛围也进一步融洽。1996年,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美中教育机构与北京大学又联合香港学术评审局一起,在北京举办了“国际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和评估研讨会”,除非洲地区和国家外,世界各地,特别是英国等欧洲国家及香港地区有更多的代表与会。高等教育评估国际合作与交流也由此迈向了新的发展里程。在此期间,双方还分别在哈尔滨、北京组织过两次高教评估暑期讲习班,请美国教育评估专家系统讲解了高校评估理论及对美国高教评估典型案例的分析与研究;两次组织中国专家的访美活动,使一批中国高等教育评估专家顺利地走访了美国中央政府教育部、美国各州(联合)教育委员会、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高教协会、高教评估机构COPA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洛杉矶)、科罗拉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夏威夷大学等众多机构与高校,并身临其境地考察了美国高教评估的体系系统和评估工作运转情况,为中国开展高教评估工作,推进高教评估的制度体系建设和各项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帮助。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以余国良博士为首的美中教育机构为上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大量的经费支持,并在联系各国相关机构、邀请外国专家来华参加活动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当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机制已经形成之后,余国良博士等美中教育机构同仁却退到幕后,在鼓励中国专家、组织与各国机构、同仁直接联系的同时,还继续不断地为各类活动提供必要的经济和道义上的支持。正如毛泽东《咏梅》辞中对梅花品格赞美的那样,“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余国良博士和美中教育机构的服务宗旨、思想品格总是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不断闪现出多彩的光辉,并为合作事业的持续发展不断增添新的活力。

扩大合作领域,加强北大国际化发展进程

随着双方合作纽带的不断加强,美中教育机构与北京大学的合作也在不断向新的领域拓展。相继推出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进一步丰富了北大国际交流合作领域,推动了北大国际化发展进程。早在英语培训班刚刚起步,高等教育评估的合作交流尚处于酝酿时期的1985年,美中教育机构就与北京大学一起,组织了北京大学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展望赴美考察团。这次访问开辟了北京大学国际交流合作的新通道,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示范意义。1989年,丁石孙校长与周起钊副教务长访美,余国良博士就陪同拜访了美国洲际教育委员会委员长、高等教育界的其他专家学者和相关机构的领导人。1993年,美中教育机构在合作办好出国人员英语培训班的同时,也开始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北大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领域。为激励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水平,美中教育机构在北京大学设立了英语学习优秀奖,以奖励那些英语学习出类拔萃的非英语专业在校大学生。1997年,美中教育机构又将学习奖项向其他专业扩展,为北大宗教学系的研究生提供了专业学习优秀奖学金。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华诞之际,美中教育机构又以捐赠方式投资改建了北京大学南校门,并以此向北大百年华诞表示祝贺。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和中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北京大学国际化的进程也在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领域也需要不断拓宽。为回顾美中教育机构在华服务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总结合作经验,推动中国国际交流合作实现新的发展,2001年,美中教育机构、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和北京大学一起,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为主题的美中教育机构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郝平教授到会祝贺,并发表了《大学国际化的趋势、意义和对策》的重要演讲。余国良博士早就敏锐地注意到了中国加入WTO之后高等教育必然面临着国际化的许多新课题。因此,在举办美中教育机构二十年庆典的同年,余国良博士就着手推动了北京大学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和该校所发起的环太平洋大学联盟(ARPU)的一系列国际交流与合作。20022月,北京大学作为发起院校之一参加了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组织召开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最好的实践和未来发展》国际研讨会,并自此开始了北京大学与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及美国南加州大学在社会学、人口学、教育学、老年学、远程教育多个领域的长期合作。这些国际合作的广泛展开,进一步促进了北京大学在二十一世纪初的国际化发展进程,扩大了北京大学的国际视野,并为北大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推进北大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国际通道。

在与环太平洋大学联盟联系的同时,余国良博士等美中教育机构同仁开始助力于北京大学教学改革的推动工作。2001年开始,美中教育机构就在美国引进先进英文原版的教学软件,开始与北大合作开发适合中国英语教学工作需要的计算机辅助系统,以运用从语言实践出发、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推动了北京大学的英语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高。2002年后,这一教学模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北大公共英语中普遍应用。与北大公共英语教研室合作编写、较好体现“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新思路、新成果并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在内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材也在2004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并在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获得“精品课程”的国家奖励。

美中教育机构总裁余国良博士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在华开展服务工作,并没有预先设立一定要做什么,一定不做什么,只要中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我们力所能及,就可以考虑参加推动”。回顾美中教育机构与北大合作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广泛展开,深入发展,不断默契的这种合作关系正是为余国良博士的话语提供了深刻的注解。美中教育机构的这种服务精神和不遗余力的实践活动,不断加深了双方的友谊,促进了合作领域的扩大和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北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架起新的桥梁、注入新的活力。美中教育机构在华服务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北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事业的发展,加速了北大走向世界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并为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TIP全封闭英语口语培训班:全力打造的一颗璀璨新星

时光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期,随着美中教育机构对中国英语教育改革参与度的加大,余国良博士也开始对中国英语教育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与思考。语言是社会人表达思想、相互交流的行为工具,学习语言的目的之一就是听和说。然而,“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学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英语却仍然张不开口、听不懂外国人说话呢?”…….这些问题始终在这位爱国华人的脑海里挥之不去。通过与一些中美教育专家、语言学家的反复探讨和对中国英语教学改革历史现状的深入研究,余国良博士逐渐找到了症结所在。传统的“语法为纲”教学原则虽然是口语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忽视“母语学习方法”的运用,“错过口语学习的最佳年龄段”才是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大学英语是中小学英语学习的延续,提高英语口语能力的“黄金时段”是在中小学的基础教育阶段。以“教师为中心”,“忽视母语学习方法的运用”,“用中文教外语”,“课堂上下难以形成外语语言环境”等问题在基础教育阶段仍然普遍存在。“考试取得高分”的教学目标又背离了外语学习的根本目的,也难以为学生的外语口语能力提高不断补充动力。如何在短时间内创造一个高效率的英语学习环境,帮助学生突破英语口语学习的天堑呢?一个全新的培训模式在余博士的思维中渐渐形成——开办全封闭英语培训项目(TIP),创造一个全封闭的英语语言教学环境,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帮助学生实现英语口语从“零”到运用自如的大突破。

2005年暑假,余国良博士从美国请来了一批富有教学经验的美国外教,与北京大学公共英语教研室一起,在北大燕园校区开办了第一个全封闭英语口语培训班(TIP)。北京大学当年招收的非英语专业500名新生应学校之召提前入学参加培训。为推动这一项目的开展,北京大学从宿舍到教室,从课堂到餐厅,从图书馆到体育场馆,都为打造全封闭的英语教学环境提供了方便条件。学生们课上、课下、走路、吃饭都用英语交流,仿佛是置身于英语国家大学校园之中,并成为当年北大暑期课程学习中的一道新的人文景观。该班结束后教学评估结果表明,学生的满意度达到89%。接受培训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形成了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英语思维境界。许多学生都说,即使在培训班结束后相当长的一段里,他们晚间睡觉还常常处于英语的梦境之中……

全封闭英语口语培训班的成功举办,为中国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深刻的启迪。2006年暑假在天津科技大学、暑假后在北大昌平校区面向社会各界举办的头两期全封闭英语口语培训班的成功,都表明了这种培训有可能成为学习者英语口语能力提高的光明大道。特别是一些中学生与中学教师同时参培,而学生往往比老师反应得更快,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得更大等实践结果,也进一步证明了用这种方法改变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现状的可行性。在充分注意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后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的同时,余国良博士也敏锐地意识到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据此,他果断地决定直面中小学英语师资短缺、工作任务繁重、经费紧张的状况,义无反顾地把全封闭英语口语培训班的重点转向中小学(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中小学)的师资培训,以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实施,促进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推动中小学英语教学从根本上解决英语口语能力提高的瓶颈问题。余国良博士的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国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北京大学、社会民间公益性团体及许多教育专家的大力支持。一些社会公益性机构为该班的重点转移提供了经费支持,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也在学校的统筹协调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昌平校区和圆明园校区修建了外教公寓,改建了部分教室,装修了学员宿舍,更新了部分教学设施,配备了必要的工作人员,努力打造出一个“不出国的留学”环境,为该班的重点转移与不断发展提供全力支持。2006年的第四季度,以中小学英语师资为重点对象的全封闭英语口语培训班就像一颗璀璨的新星,开始在北京大学这块教育园地上冉冉升起。全封闭英语口语培训项目也作为美中教育机构与北京大学合作的全新品牌被载入北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史册,并在2009年被列入“国家外专局西部外语人才培训工程之ESEC西部英语人才培训计划”。

毋容置疑,一次培训就彻底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存在的全部问题是不可能的。但克服“语法为纲”窠臼的局限,坚持以“母语学习法”、“环境教学法”、“鼓励自信”等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却可使中小学教师们终身受益。在该班接触到的教学理念、思维方法、教学模式也会在推动本校的教学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抽样追踪调查反馈的结果表明,50多期全封闭英语口语培训班结业的近万名学员中,绝大多数老师在培训后回到中小学教学工作中,都引入了全封闭英语口语培训班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半数以上教师在英语课程改革中发挥了积极带头作用;许多教师回去后即成为本单位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并在英语教学质量水平提高的工作中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北京大学与美中教育机构的精诚合作已走过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三十年风雨同舟,三十年春华秋实。在人类社会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已开始实施的第一年,我们回顾双方携手并肩所走过的发展历程,展示三十年来的合作成果,庆祝美中教育机构在华服务三十周年纪念日的到来,是极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我们希望并坚定地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与支持下,在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大学与美中教育机构的国际合作纽带将会越拉越紧,合作的道路也会越走越宽,合作的前景也会更加广阔而光辉。在北京大学正努力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今天,美中教育机构与北京大学的国际合作必然不断收获新的果实,并为北京大学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和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余国良博士等美中教育机构同仁那种服务祖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服务祖国现代化建设事业进步的理想与宏愿,也一定会一步一步地得以实现。

 

(本文作者:北京大学机关党委书记,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副部长。)

 


2013年12月21日 09:53